“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这段唱词,不少人都能张口就来。阿庆嫂这一艺术形象,便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地区多位女地下党员的事迹塑造出来的,抗日女英烈朱凡便是其中之一。
经过20多年在宁波、江苏常熟两地的不断寻访,朱凡的事迹逐渐清晰,她的故乡也被考证出来,是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江六村。
红色芦苇雕塑
江六村是一个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在2009年,下应街道启动江六村拆迁工作。现如今,村民们住进了君睿社区,过上了城市社区生活。
走进君睿社区,朱凡烈士的革命元素随处可见。在社区中庭的朱凡烈士广场,一座3米多高的红色芦苇雕塑耸立在小区的主干道边,“跟党走、初心红”6个大字格外醒目,红色雕塑象征着被朱凡烈士鲜血染红的芦苇。
朱凡烈士先进事迹陈列馆
朱凡,原名陆慧卿,1919年生于宁波。1932年至1937年,朱凡先后参与“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救亡运动、“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清凉寺难民收容所和难童教养所工作。1938年,她参加中共外围组织“雪影社”,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并改名朱凡。
朱凡曾经这样解释改名的事:“朱,红色,代表红军,代表共产党,代表革命,我要做红色队伍里的平凡一兵。”1939年秋,刚满20岁的她参加江南抗日义勇军,至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民主游击区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横沔区委书记。1941年调任中共辛莫区委书记。同年7月,朱凡不幸被捕。
朱凡被捕后,敌人对她进行严刑逼供,然而敌人得到的只是痛斥和仇视。日军又用军刀凶残地把朱凡胸前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最后把她抛入昆承湖中,用麻绳系在汽艇后,在芦苇荡中疯狂地横冲直撞……
22岁,正值青春年华的朱凡永远地长眠在了那片芦苇荡里。
朱凡烈士广场上展示的王久辛创作的长诗《芦花红,芦花白》
“她被捕的那一年是1941年/历史太粗心/只记住了7月/没记住是几号/如果她活着/今年应该96岁……”在朱凡烈士广场四周,一首长诗被镌刻在绿化带的石板上,诗的作者是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王久辛,这首长诗取名为《芦花红、芦花白》,歌颂了朱凡烈士舍生忘死、矢志不渝的抗日精神。
陈列馆展示区
穿过广场,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宗祠,宗祠前方的水池旁种有芦苇。去年起,朱凡烈士先进事迹陈列馆落户君睿社区,烈士朱凡也以另一种形式“回家”了。
陈列馆位于宗祠二楼,共设有三个展示区,以“芦荡火种”为主线,通过视频、图片、插画等形式,生动再现了朱凡烈士的革命故事。
朱凡烈士展厅
“朱凡烈士是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她的事迹可歌可泣,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也是江六村陆氏家族最优秀的女儿,我们不应该忘却。”君睿社区党支部书记励晓燕说。
为了让更多居民了解朱凡,君睿社区还于今年3月成立了“芦花红”党史宣讲团,都是来自社区的党员和志愿者,他们将以宣讲、情景剧等形式,为前来陈列馆参观的市民讲解烈士故事,根植厚土、融贯血脉,让芦花红精神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