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传承家声远 清风正气世泽长

来源:区纪委(区监察局)   发布时间:2021-04-16 16:00   浏览次数:   文字显示: 打印

       史浩,字直翁,号真隐,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宋高宗年间中进士,后官拜尚书右仆射(右丞相),去世后被追封为会稽郡王。甬城民间至今流传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佳话,说的就是以其为代表的四明史氏家族。

史浩1.jpg

史浩画像

       据史料记载,四明史氏一脉源于溧阳,后迁居扎根鄞县(今宁波鄞州张斌桥),现鄞州区下应街道的史家码村仍保有史家祠堂和墓地,每年清明,四面八方的史家后人来此地凭吊,而街头巷尾也仍流传着南宋名相史浩的轶事。

史浩5.jpg

       孝悌为本明家训

       史家码村史氏宗祠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四明史氏家族唯一保持较为完整的祖堂。迈步走进宗祠祖堂,抬眼看到的即是史氏列祖画像,正上方悬挂着一块清代雕刻的横匾,上书“八行堂”,“八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中和”,是史氏后人一直敬遵的家训。

       “八行”之中以孝悌为根本。相传史浩是个非常出名的孝子,父亲早逝,其虽身居要位,但念及家中老母,每年中秋都要赶回去团聚。有一年因事耽搁未能如期抵达,家中亲友左等右盼等到第二天他才到,于是乡民们干脆就将这个节日推到了八月十六过。此后世人相沿成俗,直到今日,宁波民间过中秋节仍在农历八月十六,这个独特的民间习俗就源于当年史浩的孝悌之心。

       史浩曾作诗赠魏杞(南宋官员,曾任参知政事右丞相):“太廉二字君王赐,清白芳传奕叶孙。”从史浩身上可以看出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期待——把家庭关系中的“孝悌”和个人德性的“廉洁”联系在一起,以孝悌传家,以廉洁尽孝。

史浩7.jpg

    为官刚正存丹心

       史浩中举后调余姚任县尉,当时地方上盗贼出没无常,偷窃民舍,弄得当地老百姓人心惶惶。史浩上任后,天天走街串巷、明察暗访,终于设计将为首的九人捉拿归案,端掉了九个贼窝,百姓无不拍手称史浩“大善”。可史浩对大家的赞誉却推辞不受,他说捕贼是作县尉的本职,这九个人应该处分惩办,如果让我一个人领赏,实在于心难安。史浩当时虽是小小的县尉,却已显出宰相的风范。

       除任县尉外,史浩还在乾道年间任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在此期间整治湖田、便民赋税、为先贤立祀与创贡院,为一方的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作出贡献。

       隆兴元年(1163),史浩拜相,由他推荐的张浚屡次上奏孝宗,急图恢复中原,当时朝中的显官名士大都是张浚门人,所以交赞其谋。史浩认为恢复中原时机不成熟,表达了不同意见。争辩持续五日,但孝宗听信张浚,史浩力请罢归,结果张浚惨败。因史浩独持异见,颇受时人非议,甚至承担了“投降”的罪责。事实证明,他稳妥谋国的方略是正确的。史浩冒着“触龙鳞”的危险不畏强权、直言进谏的品格,体现的正是其仁政和民本思想,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是难能可贵的。

史浩6.jpg

       子孙披泽延清风

       史浩为人“宅心平恕”,其严格教育的四子皆出任重职。其中有一子叫史弥坚,同样勤勉治业。由于史弥坚之兄史弥远居相位,为了避嫌,他主动远离朝堂,长期任职地方。

       南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史弥坚调任江苏镇江知府。期间,他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治水工程,实现“柏岸洪流,畅无流碍,杨柜维揖,舟入欢呼”。当年史弥坚主持修筑的京口澳闸,由京口闸等5座水闸组成,与积水澳和归水澳配合形成集通航、蓄水、引水、引潮、避风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宋代运河水运工程的璀璨明珠,是中国运河史上的一大杰作。

       然而,当时朝中道学之士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史氏一门长期掌控朝政的不满舆情,让史弥坚备感压力,兄长史弥远不愿辞相,史弥坚就决定自己辞官。吴泳在《史弥坚赐谥忠宣制》中论史弥坚:“在熙宁则不党于熙宁,如安国之于安石;在元祐则不趋于元祐,如大临之于大防。”史弥坚不因哥哥是丞相而去攀附他,主动远离朝堂,以勤勉赢得政声,凭清正取信于民。曾经试图“辅中兴,擎天作柱”的他,在从政的巅峰期放弃前途,从中可窥史氏家族独特的家风:不搞权力拉扯,不讲裙带关系,公私分明,正心正行。

       时过境迁,史家码村的“八行”祖训沿用至今。在“八行”祖训的指引下,史氏族人进一步细化家风宗规,制定了史氏家训十六则。好家风让史家码村民风和谐,近年来,该村先后荣获全面小康村、星级动态四星级村、市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